《咬文嚼字》高考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: 【素材清单】 朱光潜先生赋予成语“咬文嚼字”以新义,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,指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,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`关键所在。深刻地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性,运用充分的典型事例加以细致解说,使道理深刻,发人深省。 【写作素材】 1、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,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。但是在文学,无论阅读或写作,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。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;文字上面有含糊,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,情感还没有凝练,咬文嚼字,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,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。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。 2、在现代汉语里,-咬文嚼字。并不是一个褒义词,它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,多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意精神实质。而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借用这个词语来提倡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”的治学精神。 3、在《咬文嚼字》一文中,朱光潜先生说:“文学是艰苦的事,只有刻苦自励,推陈翻新,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,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。”这虽然是对语言工作者的谆谆教诲,其实,对从事任何工作的人来说,也都具有指导意义。只有刻苦自励,推陈出新,才能使事业逐渐达到完美。 4、朱光潜先生认为,郭沫若援例把“你有革命家的风度”改为“你这革命家的风度”,似乎改得并不很妥,还认为韩愈之‘敲“是否优于贾岛之“推”也值得商榷。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。 5、《咬文嚼字》中,朱先生具体阐释了联想的意义和用法,并以生动事例给我们的写作点明了途径。他说:“无论是习读或是写作,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。字有直指的意义,有联想的意义。比如说‘烟’,它的直指的意义,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,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,它可联想到燃烧弹、鸦片烟榻、庙里焚香、‘一川烟草’、‘杨柳万条烟’,‘烟光凝而暮山紫’、‘蓝田日暖玉生烟’,……种种境界。” 6、朱光潜信奉“三此主义”,即此身、此时、此地。“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,就得由此身担当起,不推诿给旁人。”“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,就得此时做,不拖延到未来。”“此地(我的地位,我的环境)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,就得在此地做,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。”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、着眼现在、脚踏实地的洽学精神的体现。 7、咬文嚼字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”。对郭沫若,对王若虚,对韩愈,尽管他们都是名人,但朱光潜不盲从,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。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,当有人提醒他用“这”比用“是”要好时,他就不假思索,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,这说明郭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。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。尤其韩愈对“推敲”的意见,似乎成了定论,获得许多人的认同,对此,朱先生并没有因为用“敲”比用“推”好的提出者是韩愈就轻易同意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和看法,而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,提出相反的看法,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'见解……“‘推’可以无声,敲,就不免剥啄有声,惊起了宿鸟,打破了岑寂,也似乎增添了搅扰。”朱先生对文字和文学的探讨和研究正是于这种不迷信先哲、名人和权威,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刁惯,才会有如此独到的发现和创新。 8、(1)善为文者,富于万篇,贫于一字。——刘勰《文心雕龙》(2)为人性僻耽佳句,语不惊人死不休。——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(3)两句三年得,一吟双泪流。——贾岛《题诗后》(4)诗赋以一字见工拙。——苏轼(5)求得一字稳,耐褥三更寒。——欧阳修(6)吟成五字句,用破一生心。——方干(7)字字看来皆是血,十年辛苦不寻常。一曹雪芹 【素材激活】 遨游美学海洋的朱光潜 他大名鼎鼎,但毫不起眼,身材矮小,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,踏一双布鞋,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。他满头银发,高悬在上,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,几乎占了半个脑袋。他步履稳健,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。 他在美学领域不断地探索、不断地进取,辛勤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,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、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。在每个领域都有许多独到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见解。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,他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。他学贯中西,博古通令。在译著这方面,他以一种沧桑,一种智慧,一种提升,一种解脱的文笔去翻译,因为是翻译,有了可以掩饰得很好的自傲,以及这一切背后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的寂寞,加以黑格尔氏特有的弥纶群言吞吐八荒的气势,遂造成了他别致的译笔。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,才使...
内容已隐藏,请关注公众号输入验证码查看
本帖支持关注公众号查看
【无套路 无套路 无套路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发送【验证码】收到验证码 在上面输入点击提交查看即可显示隐藏内容】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