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搭船的鸟》教学设计(通用17篇)
《搭船的鸟》教学设计 1 【教学目标】
1.能正确认读“沙啦、鹦鹉”等词,会写“翠、羽、嘴、吞、啦、响、哦”等字。
2.联系单元整体,初步了解单元内容,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。
3.通过品读“雨天场景”和“翠鸟外形”的语句,体会作者“运用多种感官”和“抓住特点”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。
4.借助直观图像引导观察,迁移方法,学会细致观察。
【教学重点、难点】
体会作者“运用多种感官”和“抓住特点”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,并能迁移运用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单元导读,明确观察任务
1.同学们,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:“生活中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。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?
2.这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读语中的一句话,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“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”,“仔细观察,把观察所得写下来”。看样子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观察,一起来看看这一单元的课文,看看作者观察了些什么。
3.小结:观察的事物既可以是动物,还可以是植物、水果。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《搭船的鸟》,看看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的。
【设计理念:立足单元语文要素,整体导读单元课文,梳理单元内容,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,对本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化主题有一种感知,从而使得学习目标更明确。】
二、初读课文,梳理观察对象
1.初读课文,读准生字,读通句子,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和场景做了细致观察。
2.作者对哪些事物和场景做了细致观察?(生交流)
3.小结:作者从雨天的场景、翠鸟的样子和翠鸟捕鱼的动作三个方面做了细致观察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天,走近这只翠鸟。
【设计意图:统编本教材强调课后习题的作用,从课后习题出发关注文本整体,梳理本课的观察场景和事物,使文章脉络更清晰。】
三、聚焦段落,感受观察之妙
1.走近翠鸟,紧抓特点来观察。
在这样一次普通的旅途中,作者看到一只怎样的翠鸟呢?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。
出示:
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,多么美丽啊!它的羽毛是翠绿的,翅膀带着一些蓝色,比鹦鹉还漂亮。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。
(1)读着这些句子,你认为这是一只( )的翠鸟。
(2)个性化朗读,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?(出示翠鸟图)
预设:颜色(翠绿、蓝色、红色)
(3)自由读,想一想作者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这只翠鸟的。(师生合作读句子)
预设1:部位(羽毛、翅膀、长嘴)。
预设2:对比。认读“鹦鹉”。
预设3:整体到局部。
(4)这是一次多么奇妙的遇见,翠鸟静静地站在那里,犹如在画中一般。
我看见一只( )站在船头,多么( )啊!它的羽毛是( ),翅膀带着( ),比鹦鹉还漂亮。它还有一张( )。
2.拓展画面,首次创作学观察。
(1)翠鸟除了羽毛、翅膀、长嘴,还有哪些部位?作者为什么不一一把它写出来呢?
(2)我们在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时候,没必要面面俱到...
内容已隐藏,请关注公众号输入验证码查看
本帖支持关注公众号查看
【无套路 无套路 无套路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发送【验证码】收到验证码 在上面输入点击提交查看即可显示隐藏内容】